top of page
person-typing-laptop-keyboard-businessman-working-laptop-he-is-typing-messages-colleagues-

資訊集合

News & Insights

作家相片Sho Chang

從人氣展覽看如何讓流行梗 1+1 >2


最近有檔展覽非常火紅,是南美館策劃的《亞洲的地獄與幽魂》。新聞稿中,只見假殭屍穿真殭屍穿過的衣服,畫面詭譎陰森,讓人彷彿一秒就進入殭屍道長的電影裡。

我個人非常喜歡歷史古蹟和傳統文化,每年都會去台南朝「聖」,對台南廟宇景點如數家珍。在看到這檔展覽和觀察網友的討論後,我立刻想到結合消費者心理,善用這檔展覽的特質,讓這場單一景點的展覽擴大為可以惠及週邊觀光的行程策展。貼文一出還蒙網友不棄,收穫不少轉貼。雖然該貼文也沒到爆紅被採訪的程度,可是從網友的回饋,我想趁機聊聊「跟流行」這件事。

從 before & after 來找線索


細看展覽相關討論,很多網友提到「做惡夢」「收驚」等等的關鍵字,足以讓人窺見觀眾對於這類題材的心理感受。因此我提出的觀光行程在這裡

文裡提到的景點在廟宇文化裡原本就相當知名,並沒有跟風這個話題的需求。不過如果結合我之前發過關於終極的觀光行銷思維 概念,我又是當地想推廣行銷的任一景點(且性質適合),我就會出來號召其他有意一起跟風的品牌,做一檔聯合品牌策展,徹底把這檔流行話題的效益延伸到最大。


我自己對廟宇有興趣,所以我舉的範例都是廟宇。其實追根究底,策展的策略就是「精神緊繃完了需要被秀秀,需要有撫慰的感覺」,所以只要能提供這種「感覺」,任何品牌或服務,甚至不是廟宇也完全 OK,都很適合跟上這話題來幫自己行銷一波。另外,「美食」向來也是「旅遊」這個題目不可少的元素,美食更是基本療癒元素,所以就算「吃飯」就算跟展覽內容不直接相關,觀眾也能欣然接受,毫不突兀。

流行不能為跟而跟,「有幫自己加分」才重要

「跟流行」是當今行銷人必備的本事,但好像很少有人思考,怎樣才可以跟得漂亮,跟得印象深刻?

大部分品牌跟流行時,最常採取的策略就是「直接用」。當魷魚遊戲紅的時候大家都在做碰糖圖。如果回頭調查品牌印象度,甚至就單純問問身邊的親朋好友就好就好,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那段時間做得最好的品牌嗎?會因為這樣更喜歡該品牌或是未來願意採用該品牌的產品嗎?同理,也可套用在許多小編跑去別人品牌下聊天這點。維持了品牌的觸擊,但是花了力氣也沒有幫自家的品牌加分到。

讓跟風發揮 1+1 > 2

我們必須理解,跟風的目的其實是「搭著別人賺曝光」,利用在風口上的話題和關鍵字,讓自己的品牌「比較容易被看見」。過去你可能要計算導流數量計算半天,但現在可能可以省力一點點。

可是要怎麼跟才對品牌有幫助?不會讓網友笑完就忘且毫無加分?我認為,必須仰賴對「網友為何喜歡這個梗」的心態觀察,接著自我檢查:


  • 你的品牌與這個主題本來就有關

  • 你的品牌價值或你的服務,對於消費者「加強體驗這個梗的樂趣」有幫助

如果你很喜歡一個梗,但是你的品牌與這個梗之間的關聯,與上述兩點都無關,那麼我會真心建議你,還是回頭好好經營品牌。關於如何經營好你的社群專業,建議可以參考這篇文章


回頭來看我前面舉的這個幽靈展的範例,如果完全都不放廟宇進去,會非常突兀。但我們可以打擦邊球,例如放七股鹽田或夕遊出張所,因為「鹽」也是鬼片的剋鬼元素之一。如果完全把「鬼」的元素拿掉,展覽中會帶到民間傳奇,也可以適用在各種老屋改建的景點或結合傳統文化的品牌,讓品牌可以藉機訴說自己的故事。如此就不會搭得很尷尬,有種硬湊的感覺。

結語

與其去思考「大家都在做,我也要做」,不如思考「我為什麼要做?做了的加分點在哪」,才是做行銷的真諦。絕對不要為做而做,那只是為了滿足無效的數字,也會讓人覺得品牌的行銷力不夠上檔次,反而削弱了品牌形象。


 

Hi 我是 Sho。 原生數位行銷人,擅長品牌行銷、行銷策略,也是喜愛各種文字創作的說書人。想知道更多,請參考我的個人網站。如您在閱讀中產生任何想法或發現,也歡迎填寫問卷把意見回饋給我 :)

bottom of page